原文出處:就享知/作者:楊于嫺
前言: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在2022年三月底剛公布,國際間也頻繁討論碳中和等議題,企業更應該隨時了解,國內和重要出口國的相關法規,才不會錯失重要市場。企業規劃減碳行動前,更應先了解有什麼注意事項,是直接影響減碳的成敗關鍵呢?
台灣是出口大國,根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出口總金額為4463億美元,約佔GDP57%,且因國際各地因疫情問題頻傳,和供應鏈缺貨狀況影響,讓台灣出口大好,第四季更創下1224.2億美元的新紀錄,可見國際貿易對於台灣的影響有多大。
國際間不只頻繁討論碳中和及淨零碳排等議題,更開始制定碳關稅和碳定價等措施,影響企業成本的法規即將實施。「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」提到,2022年4月正在台灣立法月審議的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,因應國際碳關稅議題,將擬定台灣的碳定價和碳交易等相關條文。
碳成本和碳交易,造成企業成本增加的問題;但漠視法規,沒有減碳規劃,更可能讓企業,馬上失去重要市場的入門票。在了解法規後,也要做出正確且快速的因應對策,才能把握黃金時機。但在進行減碳動作之前,更應該了解,有什麼關鍵事項,是會嚴重影響企業減碳行動成功或失敗的呢?
各國Net zero目標承諾和法規
淨零碳排追蹤機構表示,2022年全球已有136個國家提出「2050淨零碳排」(2050Net zero),要在2050達到碳中和等目標的承諾宣示,並利用法規促使各界達成。下面說明幾個重點國家目前規劃的路徑和里程碑:
美國拜登新政府上任後,在2021年重啟《巴黎氣候協議》的行政命令,將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,於2030年降低2020年約50%碳排量。
歐盟在2019年提出《歐洲綠色新政》(European Green Deal) 說明,將在2050做到碳中和,在2030年減少1990年約55%的碳排量。
中國在2020年的《聯合國大會》中宣告,將於2060年做到碳中和,當中在2030年會達到碳達峰(排碳高峰)。大陸碳交易市場,已於2021年7月啟動。
日本2021年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《全球暖化對策促進法》,明確立法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,2030年降低2013年碳排量的46%。
韓國總統在2020年10月宣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,2021年《碳中和委員會》公布2030年會減少2018年碳排量約40%。
當國際排碳有價,企業更需面對成本增加問題
各經濟體的減碳目標都已明確,多個市場和國家更利用「碳定價」(Carbon pricing)的方式,迫使國內企業,加速面對減碳的議題。當排碳有價,增加企業成本甚至成為進入市場的門檻,減碳也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,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了!
中國:「碳交易市場」2021年領先開市
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,為了確保達成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,碳交易市場已領先全球,於2021年7月16日正式開市。
中國政府將會設定碳排放目標,並依據不同類型的企業狀況,將相對的碳排放額度分配給各企業。企業透過減少本身碳排放量,或經由碳排放權的買賣交易,達到國家規定標準,才能持續不斷營運。
歐盟:「碳關稅」政策,2023年進行申報,2026年開始徵收
歐盟各國致力減碳已行之有年,會員國境內企業為減碳付出各種壓力和成本,在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比1990年少了24%,但卻發現歐盟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,高於歐盟出口3倍以上。為了讓歐盟內的市場競爭更加公平和環保,歐盟不得不採取碳關稅手段,也就是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。
歐盟的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CBAM)規定,在2023年進口企業應該要開始向CBAM報告排放量(包含直接和間接碳排放量)。預計將在2026年開始,所有進口商須申報產品碳含量,並依據直接碳排量,購買CBAM憑證,也就是收取碳關稅。
歐盟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國,2020年出口歐盟約有229億美元,若不早點面對碳的問題,可能會有降低利潤、增加成本,甚至是失去訂單的問題,可見影響幅度有多大。
台灣:接軌國際法規,擬定「碳定價」及「碳交易」等策略
不只歐盟,美國、日本和加拿大等國,近日也開始研擬規劃碳訂價和碳關稅的相關法案。根據財政部統計,台灣出口歐盟、美國和日本,在2021年共約佔台灣貿易出口量的30%,共計1334億美元,所以預計未來碳關稅影響的市場範圍,一定會越來越大。
因應國際碳關稅議題,避免台灣產品未來出口時,被要求繳交更高額的碳歸稅等費用,故2022年4月台灣立法院進行審議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,將明訂台灣的碳定價及碳交易等措施方法。
法案中將擬定符合國家減碳路徑的目標和相關優惠費率,引導企業加速減碳作業。並調整目前實施的「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」制度,建置碳交易平台,鼓勵企業將碳減量額度和需求者進行交易。藉著排碳有價,減碳績效有收入,帶動企業加速轉型。
數據驅動減碳行動,指標確保方向正確
台灣企業除了應隨時了解,國內和出口國的減碳和碳稅的相關法規及協定,才不會因為輕忽,錯失對減碳問題的全面佈局,而削弱企業的競爭力。
減碳的方法很多種,不論使用什麼方式進行減碳,第一步一定是做好碳盤查,確認企業本身各流程中的碳排放量後,設定計畫進行減碳行動。在擬訂減碳計畫時應先擬定好目標,在減碳行動執行前後,都要時時追蹤,並確認目前狀況和減碳的目標指標落差距離,以確保減碳行動是在正確的方向上。
碳盤查:數據驅動減碳行動,利用數位工具整合資訊
數據同步後,各部門可以快速進行溝通交流,快速針對高排碳狀況進行調整。完成收集數據後建立數據模型,可進一步透過演算法優化決策分析,更可同時建立更穩定的能源使用模式。
行動追蹤:指標追蹤減碳行動,確認方向及進度正確性
沒有將資訊量化,就無法確定進度和狀況;有了碳足跡數據當作基礎,就能進行減碳目標的指標設定。
定期追蹤指標數據,讓不同部門的人員都能在同一個數據基礎下,檢視減碳的成果和績效,了解設定的目標是否達成,並持續確認目前使用的減碳方式是否有效果,或是否應該修正調整。
想了解本身的ESG程度嗎?《ESG之企業碳排管理執行力評量》 協助企業了解的排碳狀況